春節(jié)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(jié)日,每年的大年三十將近,無論你身在異鄉(xiāng)國外,都會踏上回家的旅程,和家人團聚在一起,吃上一頓團圓的餃子。
大年三十,人們放了鞭炮后,煮好的圓滾滾的餃子就被家庭主婦們端上餐桌,大家杯籌交錯,不僅慶祝去年的豐碩成果,又迎來新年的奮斗征程。
大年三十吃餃子,初一凌晨吃素餡餃。民間又有捏四破五之說,就是初四初五還要再吃上一頓餃子,在民間幾乎初八之前天天吃水餃。
北方將餃子作為節(jié)日美食,而南方雖說主食大米,在一定的場合也食用餃子。餃子起源東漢名醫(yī)張仲景,相傳是張仲景所創(chuàng),當(dāng)時是做藥用。而“餃子”又名“交子”寓意新舊交替之意,是守歲夜必吃的一種大宴美食。
按照民俗解釋,每年的臘月三十,上天會派通力天神“年”來人間降魔除鬼,而“年”在除夕的時候只有九成功力,必須要由人來協(xié)助才能把“夕”除掉。因此,人們要在“除夕”的子時共燃爆竹,來協(xié)助“年”把貽害人間的厲鬼“夕”除掉。
所以在除夕的子夜十二點,人們吃過餃子后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增加功力,來幫助天神除掉厲鬼,然后再虔誠的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,送舊灶王爺畫像上天,上面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平安之類的言語,并在正餐吃水餃前先供奉玉帝諸神,然后家人再吃水餃的習(xí)俗。
這就是“爆竹聲聲除舊歲(祟)”這一習(xí)俗的由來。